財聯社7月30日訊(編輯 楊斌)土儲專項債發行提速后已產生了積極的效果,緩解了城投的流動性壓力。
財聯社最新統計,今年已累計發行土儲專項債2600多億元,二季度開始上量。目前,已發行土儲專項債的省市均為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地區,業內預計,非自審自發省份土儲債可能迎來一輪集中發行期,三季度土儲債發行或進一步上量,2025年最終發行規模可能在6000億左右。
收儲公示規模已超5000億,土儲專項債上量
財聯社據企業預警通數據統計,截至最新,有27個省市公示了收購存量閑置土地項目的具體信息。項目累計覆蓋4658塊宗地,資金規模(含擬定)達5180.70億元。
在廣州市今年初首次公布收儲項目后,各地積極響應。目前,廣東、重慶、江西、河南和安徽五地已公布的收儲項目資金規模居前。其中,廣東省以614.14億元的資金規模位居首位,涉及地塊294宗;重慶市以571.36億元緊隨其后,涉及地塊404宗。
浙商證券固收分析師杜漸指出,披露的收儲對象顯示,城投與地方國企占比在60%以上,而民企占比較少,基本不涉及發債民營地產企業。即專項債資源或向地方城投平臺和國企傾斜,優先緩解區域自身債務壓力,民企受限于收儲價格等因素,可能獲益相對有限。
部分收儲地塊項目的最新動態顯示,已獲得專項債融資支持。隨著隱債置換債的發行漸入尾聲,新增專項債發行提速,用于土地收儲的專項債發行也開始上量。
今年2月,北京與廣東率先嘗試發行土儲專項債,但此后發行較慢,1-4月累計只發行了500多億元,使得土儲專項債發行規模與各地收儲項目公示規模存在較大差距。
5月以來,土儲專項債發行加速。目前,已有上海、浙江、廣東、湖南、福建、安徽、山東、北京和四川九省市發行了用于收購閑置土地的專項債,發行金額合計2638.96億元。其中,上海以462.48億元位居第一,浙江(含寧波)445.13億元次之,廣東431.35億元。
在2024年11月自然資源部印發《關于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閑置土地的通知》后,新一輪土儲專項債的工作即開始啟動。今年3月,自然資源部和財政部再次聯合發布《關于做好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有關工作的通知》,進一步細化了資金使用主體、專項債審核流程、資金和收益平衡機制等具體安排。
杜漸預計,三季度土儲債發行或進一步上量,非自審自發省份土儲債可能迎來一輪集中發行期。上半年土儲專項債發行規模不大,已發行的9個省市均為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地區。2025年土儲發行規模可能在6000億元左右,自審自發省份預計發行規模約3000億元。
本輪收儲向城投傾斜,土儲專項債緩解流動性壓力
與2019年上一輪土儲專項債的主要用于土地開發有所不同,本輪重啟發行的土儲專項債還可用于收購存量閑置土地。
上銀基金固定收益部研究員李星儀在上銀基金公號上指出,已發行的土儲專項債正向作用在于:一是用專項債資金置換高息負債,緩解城投的利息滾續壓力;二是收儲地塊通過規劃調整(如商改住)提升溢價空間,從而盤活資產。
“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出了一些挑戰。如定價分歧,部分省份出現政企價格拉鋸,平均談判周期超4個月;由于項目主要由城投參與,市場化機構占比不足;部分項目存在收益缺口,需財政補貼覆蓋。”李星儀表示。
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認為,地方收儲對城投平臺傾斜比例較高,亦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投現金流壓力。相比各省收儲公示規模,土儲專項債實際發行進度仍偏慢,后續或還將有數千億級待發行,預計三季度土儲專項債的整體發行進度有所加快。